姓名 |
刘建国 |
身份类型 |
实验室主任 |
性别 |
男 |
年龄 |
50 |
最后学位 |
博士 |
获得最后学位 所在院校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
任职时间 |
1991.7 |
依托单位职务 |
院长 |
学习及工作经历 |
学习经历 1996/3-1999/7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光学,博士 1992/9-1994/7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光学,硕士 1987/9-1991/7 西北师范大学,物理学,学士 工作经历(科研与学术工作经历,按时间倒序排序): 2014/9–2019/12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2009/8–2014/9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光机所,副所长 2003/7–2003/12 马普化学所,访问学者 2002/9-至今 中国科学院安徽光机所,研究员 1999/12-2002/8 中国科学院安徽光机所,副研究员 2001/5-2001/10 日本千叶大学环境遥感中心,访问学者 1995/7-1999/1 中国科学院安徽光机所,助理研究员 1991/7-1995/6 中国科学院安徽光机所,研究实习员 |
||
研究方向 |
环境污染光学监测新技术研究和光学遥感监测技术 |
||
代表性工作 |
长期从事环境污染光学监测新技术研究和光学遥感监测技术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了“十五”863课题“城市空气质量监测关键技术与系统研究”、“十一五”863重大项目课题“大气细粒子和超细粒子的快速在线监测技术”等多项国家和省市科技攻关项目的研究。其科研成果已有10多项通过鉴定,部分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获50多项专利授权,发表论文100余篇。 |
||
个人荣誉 |
曾获“省直机关优秀青年”、“科技奥运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第十二届“安徽青年科技奖”,第九届“优秀环境科技工作者”奖,2013年入选“万人计划”第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环保部环境保护科技技术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等奖励。 |
||
学术兼职 |
十二五”863计划资源与环境技术领域主题专家,安徽省光学学会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仪器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学会第26届理事会大气成分委员会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 |
||
学术期刊兼职 |
|
姓名 |
谢品华 |
身份类型 |
实验室副主任 |
性别 |
女 |
年龄 |
50 |
最后学位 |
博士 |
获得最后学位 所在院校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
任职时间 |
2014年10月 |
依托单位职务 |
副所长 |
学习及工作经历 |
1985.9-1989.7 合肥工业大学应用物理系光电子专业 1989.9-1992.7 中科院安徽光机所获得理学光学硕士学位 2000.3-2003.6 中科院安徽光机所获光学博士学位 1993.12-1998.12 中科院安徽光机所 助理研究员 1998.12-2003.12 中科院安徽光机所 副研究员 2000.7-2002.11 德国海德堡大学环境物理研究所(高访) 2004.1-2007.8 中科院安徽光机所 研究员 2005.2-2005.4 日本千叶大学环境遥感研究中心(高访) 2007.7-2007.9 德国马普化学所(高访) 2007.8-2011.3 安徽光机所四级研究员 2011.3- 安徽光机所二级研究员 2004.12-2009.10 安徽光机所环境光学监测技术研究室副主任 2009.10-2014.10安光所环境光学中心主任 2014.10- 安徽光机所副所长 |
||
研究方向 |
从事大气环境光学探测新方法、技术系统及应用研究,重点开展大气自由基及其前体物原位快速探测、区域污染立体探测技术以及区域污染分布传输特征、以及多组分污染气体的连续自动光学监测技术系统研究 |
||
代表性工作 |
(1)自主研发了OH自由基、NO3自由基以及HONO的高灵敏光谱测量系统,突破激光诱导荧光/腔增强/腔衰荡光谱的高灵敏高时间分辨和准确标定等难点,并首次实现了CRD技术在中国高溶胶环境下对NO3的外场测量,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通过观测研究揭示北京、珠三角大气HONO和NO3变化规律,成为国际上目前少数几个能够开展自由基外场实时探测研究的团队。 (2)率先在国内开展区域大气污染紫外光谱探测技术研究,突破了廓线反演的核心算法,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多轴DOAS获取水平分布的新方法,完成了多类基于地基/车载/机载多平台的DOAS探测系统研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构建了我国东部地基DOAS立体监测平台,开展长期观测,揭示京津冀区域污染立体分布、传输路径,并服务于我国重大活动的空气质量保障和效果评估(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广州亚运、南京青奥、北京APEC、G20等)。 (3)自主研发了多组分空气质量连续自动光学监测技术与系统、化工园区污染排放监测系统、污染分布的多轴DOAS系统等,应用于空气质量、污染源排放及污染分布监测。上述系统经产业化占全国同期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系统产品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 作为负责人和首席主持了国家 863 重点项目、863 重大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以及多项科学院、省部级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在ACP、AMT、AE、JQSRT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有12项科技鉴定成果,获20项发明专利授权,分别于2007、2011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共2项,2011年获得国家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 |
||
个人荣誉 |
2017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荣誉称号 2012年中国专利优秀奖(排名第1)” 大气成分垂直分布探测的多轴差分吸收光谱方法与装置” 201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排名第5)“大气综合立体监测技术研发、系统应用及设备产业化” 2011年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3)“大气痕量气体柱浓度及其廓线在线监测技术与应用” 200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排名第4) “空气质量与污染源环境光学监测技术系统与应用” 2010年安徽省科技一等奖(第3)“大气环境综合立体监测技术应用与设备产业化” 2006年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第4)“城市空气质量监测子站系统” 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获安徽省“青年科技奖”,“全国巾帼建功标兵”、“中科院十大杰出妇女”提名奖,“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获得第29届奥运会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奥运科技先进个人”等 |
||
学术兼职 |
中国光学学会环境光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总装军用目标及其环境特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 仪器仪表学会环境与安全分会常务理事 中国气象学会大气化学委员会委员 安徽省光学学会理事 |
||
学术期刊兼职 |
EGU(欧洲地球科学学会) “Atmospheric Measurement Techniques” 编委 |
姓名 |
刘诚 |
身份类型 |
实验室副主任 |
性别 |
男 |
年龄 |
37岁 |
最后学位 |
博士 |
获得最后学位 所在院校 |
德国,海德堡大学 |
任职时间 |
2015年5月 |
依托单位职务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学习及工作经历 |
教育经历 2006.12-2010.10,德国,海德堡大学,环境物理与卫星遥感,博士 2004.09-2006.07,中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光学,硕士 2000.09-2004.07,中国,中长春理工大学,应用光学,本科 工作经历 2015.05-至今 中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2012.01-2014.12,美国,美国哈佛大学-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研究学者 2010.11-2011.12,德国,德国马普化学所,博士后, 2006.12-2010.10,德国,马普化学所,博士助理研究员, 2005.02-2006.02,日本,日本千叶大学环境卫星遥感中心,访问学者 |
||
研究方向 |
遥感监测已成为获取大气污染物垂直结构和时空分布、探究大气污染成因的重要研究方向。围绕大气环境遥感监测这一热点,申请人取得了多项原创成果,已在国际主流SCI期刊上发表文章26篇,主要学术贡献包括:1.开发出优于欧洲、适合我国高气溶胶背景下的机载/星载高光谱遥感仪器自动标定算法和遥感反演算法,与国际相比显著提高了温室气体和污染气体在我国的卫星遥感观测精度,包括该算法在内的综合技术成果被马普化学所卫星部部长Thomas Wagner教授、哈佛大学原子与分子学部部长Kelly Chance教授等国际权威评价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被科技部推广应用到我国重污染地区的大气污染观测中,将应用于我国即将发射的高分5号卫星观测;2.建立了我国唯一达到全球总碳柱观测网(TCCON)质量要求的大气温室气体遥感站点,其对美国OCO-2与日本GOSAT卫星观测数据的验证结果得到国际同行认可,并将为我国刚发射的碳卫星提供地基验证支持;3.通过地基和卫星遥感协同观测,获取了大型城市和重点区域污染气体和灰霾的时空分布规律,提出了京津冀地区基于卫星遥感的臭氧生成控制类型判别指标。本人从开始涉足科学研究至今,一直从事针对大气污染/温室气体及灰霾的遥感观测算法研究,从第一手遥感光谱出发,运用数理方法,研究大气污染/温室气体的时空分布;同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参加了“抗战阅兵”、“G20峰会”、“金砖国家峰会”等大型活动的空气质量保障工作;利用所积累的经验和方法组织和设计车载、船基、机载航测试验,将理论知识编写成可实际应用的计算机源码,独立完成由高光谱数据标定到最终数据产品生产的全过程。 |
||
代表性工作 |
主持或参加科研项目(课题)及人才计划项目情况: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1722501,大气污染/温室气体立体遥 感监测,2018/01-2020/12,130万元,在研,主持;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778596,基于卫星遥感的臭氧污染控制类型研究, 2018/01-2021/12,62万元,在研,主持; 3.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C0203302,京津冀典型陆面背景下重污染过程大气污染 物与低层气象要素垂直结构及其时空演变研究,2016/01-2020/01, 734.39万,在研,参加;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575021,基于机载/星载观测的大气污染气体整层 总量的遥感算法与传感器特性实时模拟技术,2016/01-2019/12,91.2万,在研,主持;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支持项目,91544212,对流层臭氧卫星与地基激光雷达精确 遥感方法研究,2016/01-2019/12,234万,在研,主持; 6. 国防科工局高分专项,05-Y20A16-9001-15/17,GF-5 O3柱浓度紫外星差分光谱反 演技术,88万,2015/11-2017/11,已结题,参加; 7.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2013YQ22064303,气体成分标准光谱测量平台及数 据库开发,2013/10-2017/09,177万,已结题,主持; 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1105011,大气一氧化碳近红外波段卫星精 确反演方法,2012/01-2014/12,25万,已结题,主持。 |
||
个人荣誉 |
2016年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技奖、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 2014年1月- 2014年12月 哈佛大学博士后全额奖学金 2013年1月- 2013年12月 哈佛大学博士后全额奖学金 2012年1月- 2012年12月 哈学博士后全额奖学金 2010年6月- 2010年12月 普化学所博士后全额奖金 2010年1月- 2010年6月 马普化学所博士全额奖金 2007年1月-2009年12月 马普化学所博士全额奖金 |
||
学术兼职 |
担任中国科学院环境光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城市大气环境研究卓越创新中心骨干成员、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专项“移动污染源排放快速在线监测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项目专家咨询组成员、担任中国光学学会第一届环境光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
||
学术期刊兼职 |
担任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ACP),Atmospheric Measurement Techniques(AMT),Atmospheric Environment(AE),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STE),Atmospheric Research(AR),Scientific Reports(SR),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JGR)等学术期刊审稿人。 |
姓名 |
赵南京 |
身份类型 |
实验室副主任 |
性别 |
男 |
年龄 |
42 |
最后学位 |
博士 |
获得最后学位 所在院校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
任职时间 |
2009.09 |
依托单位职务 |
主任 |
学习及工作经历 |
学习经历 2001.09-2005.12 中科院安徽光机所环境光学中心,博士 2000.07-2002.07 中科院安徽光机所激光工程中心,硕士 1999.09-2000.0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学习 1995.09-1999.07 合肥工业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士 工作经历 2014.11- 环境光学研究中心主任 2011.03-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09.10- 2014.10 环境光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支部书记 2009.09- 中科院环境光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2008.03-2008.04 雅典国家技术大学短期访问研究 2007.01-2008.03 希腊电子结构与激光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4.05 波兰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短期访问研究 2002.10-2008.02 助理研究员 2002.08- 中科院安徽光机所工作 |
||
研究方向 |
(1)环境光学新方法新技术;(2)环境光学监测技术;(3)环境监测仪器设备 |
||
代表性工作 |
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STS计划、省科技攻关重大、省杰出青年基金等项目20余项,其中:作为课题负责人完成了“十一五”863重点课题“水质富营养化在线监测设备及蓝藻水华预警系统”,任“十二五”863主题项目“工业排放重金属监测技术”首席专家,并完成“工业生产过程重金属污染排放在线监测技术及设备”研制,现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环境安全保障”重点专项“海洋生物化学常规要素在线监测仪器研制及产业化”项目负责人。在OPTICS EXPRESS,APPLIED OPTICS,APPLIED SPECTROSCOPY等期刊发表SCI/EI学术论文8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24项,软件著作权12项,研发了大气、水体、土壤多要素连续自动和原位现场等环境光学监测仪器设备,获12项科技鉴定成果,多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 |
||
个人荣誉 |
曾获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技奖,安徽青年五四奖章、省直机关优秀青年等。 |
||
学术兼职 |
中国光学学会环境光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光学工程学会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海洋学会海洋技术装备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光学学会理事、安徽省光学学会大气与环境光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 |
||
学术期刊兼职 |
APPLIED OPTICS, TALANTA ,CHINESE OPTICS LETTERS等期刊审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