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带头人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才队伍 > 学术带头人

刘文清,男,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科院安徽光机所学术所长,国家环境光学监测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201312月当选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院士。近30年来,刘文清一直从事环境监测技术研究和应用方面的工作,他成功将光谱学技术应用于环境监测,开拓了我国环境光学监测技术新领域;发展了高灵敏环境监测新方法、新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研发了系列先进环境监测设备,促进了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进步。刘文清先后负责建设了安徽省、中科院、环保部环境光学监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环境光学监测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究平台,凝聚了一支环境光学技术创新团队。他主持开展了环境光学技术方法创新,建立了环境污染物的光谱特征数据库,研发了污染物光谱定量解析算法和工程化应用软件。利用发展的环境光学监测技术方法,研发了20多种常规污染物、污染源,VOCs,颗粒物,环境安全,水质污染在线监测技术设备,为改变我国长期以来环境自动在线监测设备依赖国外进口的局面发挥了带动作用。通过系统集成了大气污染立体监测技术,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地开展大气污染外场监测示范应用,弥补传统地面监测数据在监测手段和监测范围的不足,为全面掌握大气污染的形成、演变和输送过程提供技术支撑,服务于长期的空气质量管理。地基平台大气环境监测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为我国开展空基平台大气环境遥感监测奠定了基础。 刘文清已获42项发明专利授权,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发表SCI收录论文160余篇,主持完成的“空气质量和污染源环境光学监测技术系统与应用”和“大气环境综合立体监测技术研发、系统应用及设备产业化”研究成果分别获2007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获2012年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奖;2015年当选首批中国光学学会会士。

谢周清,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青

现为中国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8年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5.8-2006.8,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美国密执根大学访问,2007.5-2008.6,作为洪堡学者赴德国马谱化学所访问研究。主要从事环境、生态和极地科学研究。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基金委重点项目等。先后4次赴南北极考察,指导学生20多人才赴极地考察。在Nature, Atmos.Chem.Phys., J. Geophys.Res, Environ. Sci & Technol, Geophys. Res. Lett等发表高水平论文110余篇,被Science,Nature Geoscience,PNAS等国际权威刊物引用。目前担任环境科学学科点负责人、极地环境研究室主任、国际南极科学委员会(SCAR)物质科学常设工作组中国代表、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理事以及《极地研究》编委。

张忠平,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百人计划,国家杰青

2000年中国科技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博士毕业,2000-2001年在固体物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01-2005年在新加坡国家材料工程研究院访问进修。先后主持和承担中科院百人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973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方向性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2009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支持。 针对环境和公共安全领域备受关注的痕量爆炸物、农药残留检测开展了系统而深入的探索,在痕量危险物质选择性富集和敏感信号输出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Anal ChemChem Eur-JChem Commun等期刊发表SCI论文28篇,他引1200余次,获发明专利4项,包括12009年发表的美国国家专利。

张伟,男,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年千人

2006年7月获北京大学博士学位,2007-2010年在美国罗德岛大学读博士后,2010 – 2012在美国休斯顿GeoTomo 公司担任资深科学家,2013年起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担任教授,同年入选第四期国家青年千人计划。主要从事复杂介质地震波数值模拟算法和高性能计算、强地面运动模拟和地震危害性分析、波动方程有限频层析成像和全波形反演算法和应用、页岩气水力压裂微地震监测方法。Near Surface GeophysicsGeophys. J. Int. Tectonophysics等期刊发表文章40余篇。

毛庆和,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百人计划

1996年7月获东南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967月至199912月在东南大学电子工程系工作,19982月晋升为副教授,作为主要研究者,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包括重点基金)"863"计划及电子部军事电子预研基金资助的有关光纤放大器、激光器及光孤子等多项纤维光学课题的研究。2004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负责与主持中科院"百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等资助的有关"光纤激光器件""微纳结构与光子学器件"等课题的研究。在 Appl Phys LettIEEE Photon Technol LettIEEE J of Quant ElectronIEEE/OSA J of Lightwave TechnolOpt Commun以及物理学报和光学学报等国内外著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获部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

黄行九,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百人计划

中国科学院引进海外杰出人才百人计划(终期评估优秀),首批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现任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副所长、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主要以新型功能微纳结构的设计和制备为基础,结合电学、电化学、光学等方法,系统开展固体表面、固/气和固/液界面的结构与性质关系的应用基础研究,取得一系列突出的成果。2006年以来,在Nature NanotechnologyMaterials Today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国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0多篇,他引621次,论文H-Index14

何亚柏,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安徽省百人计划

  1990年获德国波恩大学物理博士,先后在德国波恩大学(1986-1990),瑞士苏黎士联邦理工大学(1990-97)及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1997-现在)从事科研工作,是澳大利亚光学协会、皇家化学协会及美国光学学会的会员。在激光物理、光电子、非线性光学、激光光谱、光学传感和红外光学微量气体检测方面有20多年的丰富科研和开发经验。研究高灵敏激光光谱痕量气体检测新技术,所在课题组是世界上最早实现连续激光腔衰荡吸收光谱技术的课题组之一。已在国际科技期刊上发表约30篇科研论文,80余篇会议论文和报告。提交4项专利申请,其中1项已获得美国专利。关于衰荡吸收光谱超灵敏气体传感技术的文章被选为主要国际激光和光电会议(CLEO 2003,Baltimore,USA) 3篇重点论文之一;2004年获澳大利亚光学协会颁发的"技术光学奖"

张玉钧,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光电子技术与应用、光学信息处理、有害痕量气体光学与光谱学监测方法以及新型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多次承担和参加国家863项目、中科院方向性创新项目、科技部科技攻关项目、省市科技攻关项目以及企业合作项目。曾在韩国光州科学技术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60多篇。获国家环保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安徽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

陆亦怀,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环境光学特性研究,研制了多台基于紫外差分吸收光谱技术和可调谐二级管激光器技术的环境监测新仪器。目前主要从事环境污染光学监测新技术、目标特性及遥感监测技术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了多项国家、省市攻关项目的研究。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多项省部级科技奖。

高闽光,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光谱学、红外辐射传输和光学遥感监测技术研究。在红外光谱检测技术、颗粒物时空分布激光探测技术等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在光电系统的设计、信息处理方法的研究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科研攻关能力和丰富的工程总体经验。多次承担和参加国家863计划、科技部科技攻关计划、中科院方向性创新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的研究工作。